欢迎访问唐山市归国华侨联合会门户网站
华侨是革命之母
王锐等收集资料整理而成
 
   按语: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为此我们在这里刊发了王锐等收集资料整理而成的文章,资料的找寻主要通过网络,恕不一一指明出处。
 
 
    孙中山革命生涯的前半段大部分时间是流亡海外,足迹遍及亚洲、美洲、欧洲,在这个过程中不管是革命经费还是舆论声援,华侨对他帮助最大、支持最有力,以至于他曾满怀感激地赞誉:“华侨为革命之母,没有华侨,就没有中国革命。”
    华侨在辛亥革命时期的苦难
    在辛亥革命时期,华侨早已经遍布于世界五大洲。据中外一些学者估计,1902至1908年的华侨人数就达到700万至900万。他们有的因为在国内谋生非常困难,不得不到国外去找生路;有的被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分子拐骗和强迫到国外去充当契约劳工(“猪仔”);有一部分人为了逃避国内政治灾祸,不得不到海外。总之,他们的出国很多是含着辛酸眼泪而去的。
清朝政府长期把华侨看作背弃祖宗庐墓的“天朝莠民”。经过千辛万苦才有点积蓄的华侨回到国内,又常常免不了遭受敲诈勒索,这使他们不免感到悲愤。华侨对侨居地的开发和经济发展有了很大的贡献,但是在许多国家和殖民地却遭受种种歧视和虐待。他们甚至遭受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和种族主义分子残酷的迫害、屠杀,许多地区排华暴行层出不穷。可是清朝统治者长期认为华侨“自弃王化”,“咎由自取”,听任他们由人凌虐宰割。鸦片战争以后,清朝在列强侵略之下,已经岌岌不能自保,根本没有保护华侨的力量。
由于这些原因,华侨迫切希望祖国强盛。
    华侨的贡献
    一.   政治上
    大力支持孙中山在海外创立的民主革命组织。
    孙中山于1894年11月在檀香山创立兴中会,这是中国第一个民主革命的团体。首先参加兴中会的20多人都是华侨,包括工人宋居仁、李杞、侯艾泉和资本家孙眉、邓荫南、银行经理何宽等。兴中会以“振兴中华,挽救危局”为宗旨。这同华侨爱国的愿望完全符合,因此,得到许多爱国华侨的同情。兴中会1895年春在香港成立总部,得到了许多港澳同胞、华侨以及与华侨有联系的志士热烈支持。不久日本和越南等地的华侨和中国留学生也建立了兴中会的机构。后来兴中会的会员增加到300多人,其中来历清楚的279人里面有华侨219人,占78%;在这些华侨中,资产阶级分子占48%,其余有工人、职员、知识分子等(见冯自由《革命逸史》与吴玉章《辛亥革命》)。这些数字反映了当时几点重要的事实:一、华侨是支持兴中会的重要力量;   二、华侨资产阶级倾向民主革命的可能性很大;三、参加兴中会的华侨,就他们所属的阶层来说,那是相当广泛的。
    当时美洲的洪门组织在华侨中有很大的力量,估计当地华侨百分之七八十加入了这种团体。孙中山为了争取洪门组织为革命效力,亲自参加这种组织,于1904年为它重订章程,规定一律称为致公堂,并且把兴中会的誓词当作致公堂的宗旨,鼓励致公堂也走上民主革命的道路。在马来亚等地,尤烈等用中和堂的名义,也吸引了不少华侨参加革命活动。
    1905年8月,兴中会同章太炎、蔡元培、陶成章等所组织的光复会以及黄兴所领导的华兴会等革命团体联合起来,在东京成立了中国同盟会(简称同盟会),推举孙中山为总理。
    同盟会在南洋、欧洲、美洲等地都设有支部。它在国内因为环境的关系,不能进行公开活动,在国外华侨中却轰轰烈烈地开展工作,特别在华侨最多的南洋,工作进展更为迅速。它的南洋支部,最初设在新加坡“晚晴园”,后来迁移到槟榔屿。在马来亚(包括新加坡)、荷属东印度、缅甸、越南、柬埔寨、暹罗(泰国)和菲律宾等地都有同盟会的组织。到1908年,仅南洋英荷的殖民地就有同盟会的分会通讯处100多个。1910年同盟会在旧金山正式成立美洲支部,不久美国西部就组织了15个分会。“凡有华侨所到之地,几莫不有同盟会会员之足迹。”(冯自由着《中华民国开国前革命史》)著名的爱国华侨陈嘉庚就是在新加坡参加同盟会的。有些华侨带着儿子一同入会,还有些华侨特地回国来发展同盟会组织。同盟会在厦门的机构就是由华侨发起的,这些事实可以证明华侨是同盟会强有力的支柱。
    创办报刊,抨击舆论。
    当时,世界五大洲的170多个市镇设立了保皇会,向华侨募捐了不少钱。新加坡著名的豪富诗人邱菽园“散尽黄金剩鬓丝”,他的很大一部分资财就是捐给保皇党的。他们在许多地方利用华侨的捐款创办报刊,宣传保皇和反对革命,成为孙中山进行民主革命的一个大障碍。
    与此相对,华侨在舆论上声援国内革命。刘成禺主持笔政的旧金山《大同日报》,冯自由主持笔政的温哥华《大汉日报》,南洋洪门致公堂在雪梨埠创办的《民国日报》等,都曾积极宣传革命思想。《中西日报》社总理伍盘福曾印刷《革命军》1000册,在美洲和南洋华侨中散发。孙中山当选临时大总统的时候,美洲各地洪门全体通电拥护。海外洪门的种种舆论支持,使革命派的声势日益壮大。
    二.   经济上
    支持革命主要表现为助饷。孙中山曾给予其高度评价:“慷慨助饷,多为华侨。”
华侨支持革命的款项绝大部分是义捐,劳动阶层的华侨很多也慷慨解囊,支持革命。例如在越南堤岸卖豆芽菜的黄景南,每天把赚到的钱投入扑满,作为革命捐款的储蓄,最后把一生的积蓄几千元全部捐献。越南挑水工人关唐,挑一担水只能得到一分钱,但是他把半生的积蓄3,000元也全部捐献给革命事业。缅甸华侨工人黄群义也把平生的全部储蓄捐献出来。美国华侨餐馆和洗衣店工人以及新加坡的码头工人等等,也都对革命事业踊跃捐献。
    有许多华侨不惜倾家荡产。除了邓荫南、李卓锋等事例以外,还有华侨资本家林受之和槟榔屿的吴世荣。华侨中为数不多的大资本家也有捐献支持革命的。例如苏门答腊棉兰的大资本家张榕轩、张耀轩兄弟。
    捐款支持祖国革命的华侨分布于东南亚和南北美洲、澳洲、非洲、欧洲等地。港澳和台湾同胞在这方面也有贡献。例如港商李柏(李纪堂)捐助革命军费,前后达100万元左右,也几乎牺牲全部家产。
    三.   教育上
    辛亥革命时期,在文化教育上,掀起了兴办侨校、侨刊的热潮,推广国语,宣传民主共和思想,传播中国文化。“只要有华侨之处,必有华校,无论大城市,也无论小乡镇,更无论甘光僻壤,华校的花朵到处绽开。”辛亥革命后,这些学校由小学、中学,发展到女子学校、师范学校、幼稚园、职业专科学校和夜校等,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华侨教育体系。学校教学也由四书、五经、算盘等传统知识,发展到除华文课外增开英语课。同时,侨报侨刊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如《图南日报》《南洋总汇报》《中兴日报》《光华日报》《泗槟日报.》、《华铎报》《汉京日报》《警铎新报》《光华日报》等。
    四.英勇参加多次革命起义
    1895年的广州起义是孙中山策划的第一次武装斗争。参加这次起义的有跟随他由檀香山回国的邓荫南、宋居仁、侯艾泉、夏百子等华侨。1900年10月的惠州起义是孙中山策划的第二次武装斗争,邓荫南、宋居仁、卢文泉等华侨也参加
了。
    1907年孙中山到河内设立革命机构,在广东、广西、云南一连发动许多次起义。这一系列起义都有不少南洋华侨参加。其中1907年5月的潮州黄岗起义是新加坡华侨许雪秋指挥的,同年6月新加坡华侨邓子瑜指挥惠州七女湖起义。这两次起义都以华侨为主要骨干。1908年3月钦廉上思起义的主要力量,是以华侨为主力的短枪队200多人。在1907年12月的广西镇南关(现友谊关)起义和1908年4月的云南河口起义中,越南华侨不但积极捐款和运输军火粮食,很多还参加了起义队伍。
最壮烈<

版权所有: 唐山市归国华侨联合会

冀ICP备2022002457号-1